海關總署8日發布數據稱,以美元計,中國8月出口同比下降1%,進口同比下降5.6%,貿易順差348.4億美元。
數據發布前,界面新聞采集的7家機構預測中值顯示,以美元計,8月中國出口同比增長2.6%,進口同比下降6%。
貿易摩擦仍然是影響進出口的重要因素之一。8月1日,美國總統特朗普公開宣布,擬于9月1日起對中國價值30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征10%的關稅。隨后在美國進口商的請求下,美國政府不得已將上述清單中57%的商品延期到12月15日開始加稅。
分析師指出,本輪3000億美元清單所列商品包含大量日用品,對華依賴度較高,且感恩節、圣誕節前是西方進口商的備貨高峰期,因此,中國企業現階段仍有規避關稅而搶出口的需求。此外,人民幣貶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了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帶來的壓力。
進口方面,8月國內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(PMI)較上月回落0.2個百分點至49.5%,連續四個月處于“枯榮線”下方,且PMI進口指數下調0.7個百分點至46.7%。這些均顯示國內需求不振。
展望后市,分析師認為,基于發達國家制造業走弱、中美貿易摩擦走向和國內經濟形勢,三季度外貿表現難言樂觀。
從外部經濟來看,全球制造業繼續處于下行周期。8月,美國制造業PMI連續第五個月下降,從7月份的51.2下降至49.1,為2016年9月以來*掉入收縮區間。歐元區8月制造業PMI終值雖然升至47,但已連續7個月低于榮枯線。
從中美貿易來看,雙方分歧較大,短期內達成協議可能不大,出口搶跑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。分析師還提到,與中國出口結構相似的韓國和越南近期出口走向出現分化,韓國出口進一步減速,而越南則顯著上揚,這意味著我國繞道越南的“轉口貿易”正在增加,可能會表現為中國對越南更多的零部件出口。
國內方面,考慮到短期工業生產活動難有大幅起色,因此,國內需求的進一步回落將繼續拖累進口增速。
對于美國對華3000億美元輸美產品加征關稅的行為,中國已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提起訴訟。此外,據新華社消息,中美雙方將于10月初在華盛頓舉行第十三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。雙方工作層將于9月中旬開展認真磋商,為高級別磋商取得實質性進展做好充分準備。
本文轉載自中國能源網,內容均來自于互聯網,不代表本站觀點,內容版權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,如有對您造成影響,請及時聯系我們予以刪除!